乌鲁木齐糕点漫忆
发起人:cy00  回复数:0  浏览数:2268  最后更新:2012/6/7 11:17:10 by cy00

发表新帖  帖子排序:
2012/6/7 11:17:11
cy00





角  色:普通会员
发 帖 数:358
注册时间:2011/9/7
乌鲁木齐糕点漫忆
深圳刘科元西点蛋糕烘焙学校讯:新疆解放前,乌鲁木齐居民主要以糕点馈送亲友,生子祝寿、红白喜事、祭祀上坟、探视病人都以糕点为主要礼品或祭品,已形成一种习俗。

历史悠久

清乾隆时期即有糕饼的制作记载。在《乌鲁木齐杂诗》及其诗注中记:“酒国新年对客陈,鹅黄寒具荐烧春,近来渐解中原味,浮盏牢丸一色均”,“其它糕饼,亦略如京师之制”。



据史载,光绪十二年(1866年),有天津人周氏父子来疆,在大十字开设了复泉涌(原大十字副食品商店),聘请了几位师傅,专营糕点,兼营海味、调料、醋酱。他采取前店后厂的生产经营模式,顾客不但随时能买到新鲜的糕点,还能买到具有京津风味的什锦酱菜。由于该店经营有方,业务不断发展,后来成为乌鲁木齐“八大家”之一。以后相继在南大街(今解放路)开设的糕点铺有集义生(经理苗沛然,此人曾担任过迪化总商会会长);继美丰(早期经理是张瑞兵,后期为胥务志);永盛西(经理刘槛周)。在东大街(现中山路)开设的糕点商号有:瑞记号糕点食品店(经理为郭广泰);冯希章糕点铺;玉华香甜食店,该店是专营元宵和糕点、冷饮。西大街(现大十字以西)也有此商号,经理王镜山,也是一家老字号糕点铺。

清真糕点过去由回民张子和(绥远人)和舍姓两家经营,张子和解放前返回老家,舍姓家还在,从事个体糕点经营。

维吾尔、俄罗斯、塔塔尔等少数民族家庭中,妇女大多数都会做各式各样的西式糕点,其中有种叫做“巴哈力”的糕点,比较高级,在节日里用来招待客人。它的用料有10多种,主要是鸡蛋咖啡、葡萄干、杏仁核桃仁砂糖等,具有独特的民族风味。在节日期间商店多有供应。

品种丰富

乌鲁木齐销售的糕点分为中式、西式两大类。中式糕点的原料主要是油、糖、面。糖有白糖(蔗糖)、冰糖和糖稀。糕点面要用上等的,辅料有鸡蛋和香味原料,还有青红丝、瓜果脯、核桃仁、杏仁、瓜子仁、红枣等。其种类不下几十种,花样品种以京式为主,有糟子糕、盅碗糕、梅花糕、芙蓉糕、风糕、云片糕等。酥质类有:麒麟酥、核桃酥、杏仁酥、方块酥、蛋黄酥、萨其玛等。其他类有蜜饯麻花、糖麻花、绿豆糕、羊角蜜、料花糖、大小八件,水晶饼、寿桃、福喜子、江米条、香蕉条、白三角、白佛手、南糖等,以上属于糖饼类,每至春节期间十分畅销。此外,正月的什锦元宵、五月初五的江米粽子,八月十五的特制月饼,都是各个季节的时兴货。



解放前,复泉涌的大小八件糟米糕、大薄脆、蛋麻花、南糖、集义生的绿豆糕、黑仿白、瑞记号的水晶饼等十分有名。他们在经营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,就是为了方便顾客,在糕点行发行存货条,按糕点的数量价值注明,付给全部货款,何时需要随时提取现货,顾客随时都可以吃上新鲜糕点,这样既方便群众,又可以加速资金周转。

西式糕点在乌鲁木齐兴起于民国26国(1937年),由杜某开始制作小糖面包,家庭生产,推车叫卖。后来有一些归国华侨和东北抗日联军在乌鲁木齐做西式糕点。民国28年(1939年)有王连兰、任寿生等开了裕生号,专营西式糕点和苏式“列巴”、“巴哈力”、西式奶油蛋糕等。还有南梁一带(今胜利路)由归国华侨开设的几家生产苏式面包和大小列巴的商店。由于这些糕点物美价廉,所以深受群众欢迎。

来源:深圳刘科元西点蛋糕烘焙学校